欢迎光临绿博农业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绿博农业规划设计院
Project
专题研究
乡村振兴 您的位置: 绿博农业规划设计院 > 专题研究 > 乡村振兴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系统化规划路径探析
2025-10-17 返回列表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的乡村已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面对城乡融合深化、人口结构变迁与生态价值凸显的多重挑战,单一村庄的孤立发展已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片区化统筹、协同式推进、系统性重构为核心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规划,正成为破解乡村发展碎片化、资源利用低效化、产业同质化等难题的关键抓手。 本文立足于对当前乡村片区发展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结合顶层设计逻辑与基层实践需求,围绕价值凝练、分类引领、路径重构与行动协同四大核心维度,提出一套兼具战略性、操作性与美学表达的乡村片区规划体系,旨在打造具有地域辨识度、文化感染力与发展可持续性的现代化乡村共同体。 一、以价值凝练为基底,构建功能协同的乡村发展共同体   乡村片区的发展不能脱离其资源本底与空间基因。规划首先应回归“本源”,通过全面调查评估生态本底、产业基础、文化遗存与交通区位等关键要素,精准识别片区的核心竞争力与发展潜力。例如,在水网密布、文脉深厚的地区,可重点挖掘“水乡+非遗”复合价值;在丘陵地带或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则应聚焦“山地田园+品牌农业”的融合发展路径。 在此基础上,打破传统镇村行政边界束缚,依据自然地理格局、生态系统连续性、产业链关联度与文化认同感,划定跨域联动的“发展单元”。通过整合零散村落、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推动由“单点突破”向“连片共兴”转变,形成生态共保、产业共链、设施共建、风貌共塑的功能协同体。这种“去行政化、强功能性”的空间组织模式,有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要提炼并塑造具有高度辨识度的片区公共品牌。该品牌不仅是视觉标识(如统一LOGO、导视系统),更应承载共同的文化叙事、生活方式与价值理念,贯穿于产业发展、空间营造、公共服务与旅游体验全过程,实现从“物理连接”到“精神共鸣”的跃迁。 二、以分类分区为抓手,强化示范带动与差异化发展格局   “千村一面”是传统乡村建设中的顽疾。要实现错位发展、百花齐放,必须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的科学原则。根据各村庄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与发展意愿,将其划分为三类功能单元: 1. 乡村振兴示范村:具备良好基础设施、较强集体经济或独特文化资源的村庄,作为片区发展的“引擎极”,承担创新试验、模式输出与品牌引领功能; 2.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村:有一定发展潜力但尚需提升的村庄,作为“成长极”,承接示范村辐射效应,实施精准扶持,逐步实现提质升级; 3. 特色田园乡村/传统村落保护型村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或生态环境敏感的村庄,作为“守护极”,强调风貌保护、文化传承与生态涵养,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 通过“大带小、强带弱、特带平”的联动机制,构建“核心引领—节点支撑—全域协同”的空间发展格局。同时,围绕各单元特色延伸产业链条,如示范村发展创意农业与数字文旅,培育村布局加工物流与农旅配套,保护型村庄主打文化研学与生态康养,形成互补互促的产业生态网络。 政策支持、资金投放与项目安排也应向重点单元倾斜,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资源投入效益最大化,并通过定期评估与反馈优化策略路径。 三、以路径重构为核心,推动五大系统性变革落地见效    乡村片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深层次的制度创新与系统重构。规划需超越传统的空间蓝图思维,转向“治理—空间—产业—产权—价值”五维一体的顶层设计,破解制约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1. 空间重构: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恢复整治,推动零散地块整合与宜机化改造;合理利用闲置宅基地与低效集体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公共服务与人居环境改善用地需求。通过村庄规划“回头看”,校准发展方向,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2. 产权重构:理顺资源归属与使用关系 明晰农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集体资产股权等权属关系,探索“三权分置”下的灵活流转机制,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或参与联营项目,激活沉睡资源。 3. 治理重构:健全多元共治机制 完善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引入专业规划师、设计师驻村指导机制,建立村民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等协商平台,提升规划决策的公开性与参与度。 4. 产业与业态重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 依托本地优势农产品(如建湖大米、水生蔬菜、非遗手工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延伸加工、包装、电商、研学、体验等链条。发展“农业+”新业态,如智慧农场、共享农庄、民宿集群、文创工坊等,提升农业附加值。 5. 价值重构:实现多元主体利益共享 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确保村集体、农民、企业与政府多方共赢。可通过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推行“保底+分红”模式等方式,保障农民长期稳定增收,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四、以协同行动为保障,构建高效能建设实施机制   再好的规划若缺乏执行力也将流于空谈。为此,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实施体系与跨部门协作机制。 建议由县委农办牵头,联合发改、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住建、交通、水利、生态环境、文旅等部门组成“和美乡村片区建设专班”,实行“一个片区、一套方案、一支团队、一抓到底”的工作模式。建立动态更新的项目库,涵盖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补短板、产业发展扶持、风貌提升工程等类别,明确责任单位、时间节点与资金来源。 重点推进以下几项标志性工程: - 跨镇域农村人居环境连片整治行动:统一标准、统一流程,实现垃圾收运、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全覆盖; - “四好农村路”精品线路建设工程:串联主要村庄、景区、产业基地,打造“车行舒适、慢行惬意、景观丰富”的交通廊道; - 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集成粮食烘干、农机服务、技术推广、冷链仓储等功能,提升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 - 乡野公共空间营造计划:在滨水岸线、田间林缘、村庄入口等关键节点布局小型公园、休憩亭廊、观景平台,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体验。 同时,注重村民参与机制设计,通过“以工代赈”“积分奖励”“微心愿认领”等形式激发群众主动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五、聚焦五大协同目标,全面提升片区综合发展水平 最终,所有规划举措都应服务于具体可衡量的建设目标。对标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标准,应着力实现“五个协同”: | 协同维度 | 具体目标 | |----------|----------| | 规划设计协同 | 片区内各村规划衔接有序,功能互补,形成统一风格与主题主线 | | 乡村建设协同 | 农房风貌协调美观,危房整治率100%,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5%以上 | | 产业发展协同 | 培育至少1个主导特色产业,带动本地就业创业,村均集体收入稳步增长 | | 富民增收协同 | 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持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 | 乡村治理协同 | 村规民约健全,数字化治理平台普及,矛盾调解机制有效运行 | 此外,还应设定量化指标予以刚性约束: - 永久基本农田中高标准农田占比≥85% - 规划发展村庄等级公路通达率100% - 县乡级生态河道达标比例≥75% - 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15分钟生活圈”覆盖 结语:走向诗意栖居的未来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的建设,不只是基础设施的完善与环境的美化,更是对乡村价值的重新发现、对乡土文明的当代诠释、对人与土地关系的深度修复。它要求我们既要有宏观的战略视野,也要有微观的人文关怀;既要尊重自然规律与文化传统,又要拥抱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 未来的乡村,不应是城市的附庸,也不应是怀旧的标本,而应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温度、可持续生长的生命共同体。在这里,农民可以安居乐业,青年愿意返乡创业,游客能够沉浸体验,文化得以活化传承,生态实现永续平衡。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绘就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壮美画卷。


客服微信
绿博农业规划设计院 电话:025-84347962 传真:025-84347963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紫东国际创意园 邮箱:10856651@qq.com
Copyright © 2009-2015 绿博农业规划设计院 备案号:苏ICP备11065563号-3 公安备案号:320102020101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