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画卷上,“单村突进”模式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实践的深入日益暴露出其结构性困境:资源禀赋独特或政策眷顾的“明星村”光芒四射,周边村落却因发展动能不足、资源整合乏力而黯然失色,形成“一花独放不是春”的失衡图景。这种“孤岛效应”不仅制约了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更背离了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究其根源,在于资源配置的碎片化、产业布局的同质化、运营能力的低效化以及治理体系的割裂化。如何打破行政藩篱,整合分散资源,实现从“点上盆景”到“面上风景”的跃升?以系统性思维构建的“区联动×整村运营”创新模式,正以其强大的聚变效应,为破解“一村孤岛”困局、实现片区共富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新范式。它不仅是发展路径的革新,更是乡村治理理念与市场运营逻辑的深刻嬗变。
一、孤岛困境:单点振兴的瓶颈与深层症结
传统乡村振兴路径下,“盆景化”现象屡见不鲜。一个古村落因保护性开发成为网红打卡地,人流如织;而仅一山之隔的邻村,却因土地零散、产业基础薄弱、缺乏特色抓手,陷入“捧着金碗讨饭”的窘境。这种发展鸿沟并非偶然,而是多重瓶颈交织作用的结果:
1. 资源权属分散与价值湮没: 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分属不同村集体或农户,权属分散导致规模化、集约化利用困难;散落各处的文化遗产、特色物产缺乏系统性挖掘、评估和整合,其潜在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难以有效转化,长期处于“沉睡”或低效利用状态。
2. 产业同质竞争与内卷消耗: 缺乏跨区域的顶层设计和产业规划,相邻村庄往往基于相似资源禀赋(如都适合发展农家乐、采摘),盲目上马雷同项目。产品与服务高度同质化,不仅难以形成品牌溢价,更易陷入低价恶性竞争,削弱整体市场竞争力,导致“丰产不丰收”。
3. 运营主体缺位与能力短板: 村集体经济组织普遍面临“有资源无能力”的困境。在项目策划、品牌塑造、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精细化管理等高度专业化领域存在显著短板。许多优质资源因缺乏有效的市场化运营主体和运作机制而“养在深闺人未识”,错失发展良机。
4. 治理边界固化与协同障碍: 以行政村为单位的治理结构,无形中筑起了“发展围墙”。跨村域的道路联通、水利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均等化、环境联防联治等涉及共同利益的重大项目,往往因协调成本高、利益分配难、责任主体不明而推进缓慢,导致公共资源投入效率低下,难以形成发展合力。
“跳出村庄看发展,站在片区谋振兴”,已成为越来越多基层实践者的共识。破局的关键在于转换思维,将发展的基本单元从单一的行政村,升级到具有内在联系、资源互补、发展协同的“片区”。
二、范式内核:整村运营筑基,片区联动聚变
“区联动×整村运营”模式的核心精髓在于,通过专业化运营激活村庄内生价值(整村运营),再通过系统性联动放大区域协同效应(片区联动),实现“1+1>2”的聚变反应。
(一) 整村运营:专业赋能,激活沉睡价值
整村运营是破解单个村庄“如何活起来、火起来”的关键。它通过引入专业化市场力量,对村庄资源进行系统性盘活、整合与提升,构建可持续的利益共享机制。
1、价值深挖与重构(向内):
- 资产化梳理: 对村庄全域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山林、水域、田园)、文化资源(非遗、民俗、古建)、物产资源(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闲置资产(农房、校舍、厂房)等进行系统盘点、价值评估和确权登记,建立清晰的“资源资产库”。
- IP化打造: 基于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提炼核心主题与特色IP(如“古茶生活”、“红色记忆”、“竹海康养”)。将“土特产”注入文化内涵和故事性,升级为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的“文化IP”,提升其市场价值。
- 场景化营造: 将资源融入具体业态和体验场景。如将连片山林、水系转化为生态康养、户外运动基地;将非遗技艺、红色故事开发成沉浸式研学课程、互动工坊;将特色农业与休闲观光结合,打造田园综合体。
2、专业借力与赋能(向外):
- 引智: 聘请或合作专业运营团队(文旅公司、规划设计院、品牌策划机构等),负责整体规划、产品设计、品牌营销、管理体系搭建等,弥补村集体专业能力不足。
- 引才: 吸引懂农业、爱农村、善经营的“乡村运营师”、返乡创客、新乡贤等人才,注入新理念、新业态、新技术。
-引资: 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包装,吸引社会资本(产业基金、龙头企业、专业投资机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投资和长期运营,解决资金瓶颈。
3、 利益共享与联结(机制):
-多元入股: 推广“资源入股、资金入股、技艺入股”等模式,鼓励村民、村集体以土地经营权、闲置农房、林地使用权、现金、劳务或特定技能等作价入股运营项目。
-收益共享: 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效益奖励”的复合型利益分配机制。确保村民获得稳定的基础收益(如土地流转租金、房屋租金),同时根据项目效益享受分红;村集体通过资源资产入股和管理服务获得集体收益;运营方通过专业服务和资本投入获得合理回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多方共赢”的共同体。
- 就业带动: 优先吸纳本地村民参与运营项目就业(服务、管理、生产),实现家门口增收。
整村运营的本质,是深化农村“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手段,打通资源价值实现的“任督二脉”,为片区联动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
(二) 片区联动:打破壁垒,构建发展共同体
当单个村庄通过整村运营实现“自我造血”后,跨村联动便成为释放更大发展潜能的关键。片区联动以系统思维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共建共享,构建全域协同振兴网络:
1. 规划共绘:全域一张蓝图定乾坤
- 打破行政界限,以自然地理、经济联系、文化认同为基础,联合编制覆盖整个片区的战略性发展规划。明确片区整体定位、空间结构(如生态保育区、农业生产区、产业集聚区、文旅核心区、生活服务区)、主导产业体系和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 统一规划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确保区域发展一盘棋,形成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格局。
2. 资源互补:优势集成短板变跳板
- 系统梳理片区内各村资源禀赋的差异性、互补性。例如,A村拥有优质生态景观,B村蕴藏深厚历史文化,C村具备农产品加工基础,D村有大面积标准化种植基地。
- 通过机制设计(如跨村资源交易平台、联合开发协议),促使各村优势资源相互借力、短板相互弥补。如生态村提供环境本底,文化村提供内容IP,加工村提供产能,种植村提供原料,共同打造一条龙产业链和综合体验目的地。
3. 产业协同一体化:全链增值提升竞争力
- 围绕片区主导产业(如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度假、文化创意),构建“产加销服游购娱”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
- 明确各村在产业链中的定位与分工。例如,在茶叶片区:核心种植村提供优质鲜叶,中心加工村负责标准化精制,电商强村或专业团队统一品牌营销和线上销售,交通便利村或景区周边村发展茶旅民宿和体验消费。通过分工协作,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放大品牌效应,实现全链条增值。
4. 设施共建共享:降本增效普惠全域
- 统筹规划建设跨村域的关键性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如区域游客服务中心(集散、咨询、票务)、统一的冷链物流仓储中心、区域农产品电商平台、数字乡村管理平台(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智慧治理)、污水处理厂、旅游环线公路等。
- 共建共享模式显著降低单个村庄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提升整个片区的服务能级和承载能力,使小村庄也能享受大配套。
5. 治理协同创新:破壁清障护航发展
- 组织创新: 探索成立跨村联合党委、片区发展理事会、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等协调议事机构,统筹重大事项决策和利益协调。
- 机制突破: 推动跨村土地综合整治与流转、片区内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与统筹使用、干部交叉任职或互派学习、联合招商引资政策制定、统一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标准等。
- 数字赋能治理: 利用数字技术搭建片区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资源信息共享、项目协同管理、客流实时监测、应急联动响应、线上议事协商,提升跨域治理效率和透明度。
片区联动通过规划、资源、产业、设施、治理五个维度的深度协同,有效克服了“孤岛困境”,将分散的“珍珠”串联成璀璨的“项链”,释放出强大的规模效应、范围效应和品牌效应。
三、实践图景:从“盆景”到“共富带”的生动演绎
该模式已在多地开花结果,成效显著,充分验证了其可行性与生命力:
1、案例一:浙北“茶韵天目”共富片区
- 背景: 浙西山区5个产茶村,历史上各自为战,品牌杂乱,价格竞争激烈,茶农收益不稳定,文旅资源未充分开发。
- 整村运营: 各村分别引入专业运营公司,盘活千亩生态有机茶园、3处明清古茶坊遗址、传统制茶技艺(非遗)。打造差异化主题:核心村聚焦“古法制茶体验”与茶博馆,生态最优村主打“茶山瑜伽静修”,古村落发展“茶宿集群”,形成互补业态。
- 片区联动: 五村联合成立“茶韵天目”发展联盟。统一规划:划定生态茶园保护区、茶文化体验核心区、茶衍生品加工区。统一品牌:注册“天目云毫”区域公用品牌,制定统一标准,授权联盟内达标产品使用。共建共享: 合资建设现代化茶文化博览中心(含游客中心、体验工坊、电商直播基地)、环山茶旅风景道。链式协作: 鲜叶由联盟按标准统一议价收购;精制茶厂集中加工;电商团队统一运营线上旗舰店;民宿、餐饮共享客流。
- 成效: 年接待游客量突破85万人次;“天目云毫”品牌溢价提升30%;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联动前增长约3.5万元,其中股金分红和参与经营收入占比显著提高;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20万元。从“卖茶叶”升级为“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
2、 案例二:赣西“红绿辉映”共富示范带
- 背景: 赣西革命老区相邻的3个村:红村(红色遗址丰富但交通不便)、绿村(竹林资源优渥但产业单一)、古村(传统风貌完整但活力不足)。
- 整村运营: 红村引入红色研学机构,深度开发情景党课、红军餐体验、沉浸式剧目;绿村与康养集团合作,打造竹林步道、森林康养小屋、竹艺工坊;古村由文旅公司整体运营古宅民宿集群和民俗展演。
- 片区联动: 三村签署“红绿古”协同发展协议。规划整合: 编制“红绿辉映”主题旅游线路,串联三个核心节点。资源互补: 红村的客流导流至绿村康养和古村民宿,绿村的生态为红村和古村提供环境支撑,古村的民宿解决红村、绿村接待能力不足问题。设施共建: 共同投资修建约15公里的互联旅游公路,建设覆盖三村的智慧导览解说系统和统一标识系统。联合营销: 打包推出“两天一夜”红绿古深度游套餐。
- 成效: 片区运营一年后,综合旅游收入实现230% 的爆发式增长;直接和间接带动本地近300名村民就业(导游、民宿管家、餐饮服务、手工艺者等);三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增长超80%。成功将分散的“红点”、“绿点”、“古点”编织成一条充满活力的“共富带”。
四、范式启示:解锁片区振兴的“四维密码”
“区联动×整村运营”的成功实践,揭示了推动片区整体振兴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1. 主体再造:多元共治激发内生动力
- 构建“村集体(资源所有者与基层治理者)+专业运营公司(市场运作主体)+农户/合作社(参与主体与受益者)”的多元治理与经营主体结构。
- 明确各方权责利边界,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村集体侧重协调保障,运营公司专注市场经营,农户积极参与和受益),实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村民主体的有机统一,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2. 机制革新:协同共生破除制度藩篱
- 跨域协调机制: 建立具有权威性和执行力的跨村协调组织(如联合党委、发展理事会),完善常态化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
- 利益联结机制: 设计科学、透明、可持续的利益分配模式(如股权合作、保底分红+浮动收益、协议分成),确保各方(村民、村集体、运营方)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核心是保障农民长期稳定增收。
- 风险共担机制: 建立风险预警、评估和分担机制(如设立风险基金、购买农业保险、明确各方责任边界),增强抗风险能力。
3. 数字赋能:智慧引擎驱动高效协同
- 搭建覆盖片区的“乡村智慧大脑”平台,整合资源管理、产业服务、乡村治理、便民服务等功能。
- 实现:资源资产数字化管理(“一张图”);农业生产智能化监测与指导;旅游客流实时分析与调度;品牌在线统一推广与营销;跨村事务线上协同办理;应急事件快速联动响应。数字化是提升片区治理精细化、运营智能化、服务便捷化的核心支撑。
4. 利益捆绑:共享发展筑牢共富根基
- 这是模式可持续的核心。必须通过股权纽带、契约关系、就业岗位等多种形式,将村民、村集体、运营企业的利益深度捆绑在一起。
- 确保发展成果公平惠及片区所有成员,特别是原住民,让农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筑牢共同富裕的根基。避免“富了老板,亏了老乡”。
五、未来之路:迈向城乡融合的振兴新格局
“区联动×整村运营”模式,以其系统思维和集成创新,标志着乡村振兴从“单点突破”向“系统跃升”的战略转型。它不仅是破解“孤岛困境”的利器,更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重要路径。
- 片区作为基本作战单元: 未来乡村规划、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应更多以具有内在发展联系的“片区”为基本单元,强化其统筹协调能力。
- 整村运营作为核心引擎: 持续深化整村运营模式,提升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水平,吸引更多优质资本和人才“上山下乡”,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 城乡融合作为终极目标: 片区的发展,应主动对接城市消费升级需求(如健康、休闲、文化体验),承接城市功能疏解(如科创、文创、康养),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人才、资本、技术、信息)。通过片区节点的崛起,构建“城市群—县城—中心镇—振兴片区—美丽乡村”的多层次、网络化城乡融合体系。
结语:群岛崛起,共富花开
当“孤岛”通过“区联动×整村运营”的桥梁彼此相连,分散的星光便汇聚成璀璨的星河。这一新范式,以其对系统性瓶颈的精准破解、对市场逻辑的深度嵌入、对共同富裕的坚定追求,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引擎和可行路径。它昭示着,乡村的未来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盆景,而是一片片生机勃勃、交相辉映的群岛。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共富之花必将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绘就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全民共享的现代化壮丽图景。推动这一范式走向深入、广泛复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