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
农业规划单位
高效
农业规划团队
咨询热线 025-84347962
嵊州市创建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县优秀做法
2019-09-18 09:36 来源:浙江农业网
嵊州市自今年4月成为我省首批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对象以来,以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服务乡村为切入口,力争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域旅游体验区+幸福文明样板区”。
一、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1.深入推进“两区建设”。自2018年落户嵊州的全省“水稻新品种核心示范区”被列为全国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以来,围绕“打造国家级水稻文化公园”的总目标,通过与省种子管理站、中国水稻研究所、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的长期科研合作,累计展示各类水稻新品种577个,吸引农业企业、种子公司35家;接待科研院校及省内外企业代表近800人次、种粮大户1500人次,完成科研成果转让签约3项、科企战略合作签约2项,带动了属地和周边县市的米袋子“升级”。2019年,市财政计划投资130万元用于提升科学储粮水平,目前建成7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共18万亩。同时,积极发展三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崇仁镇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目前后续进展态势良好。
2.积极打造“绿色农业”。以实施农业“1150”工程为切入口,计划投资17亿元,到2020年建成50个乡村振兴先锋基地,其中“绿色有机”被列为重点建设指标之一,今年以来,该市在全省率先推广使用有机肥,当地企业普遍点赞。如浙江飞翼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4000亩大棚蔬菜中全面使用有机肥,年产蔬菜预计800万斤,年产蔬菜预计800万斤,以订单形式发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一季度订单比去年同期增长30%。
3.科技下乡促进业态。与中科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政府引领+院校支持+科研帮扶+企业自主”四位一体加速产业升级的新思路,打造茶叶、香榧、水果、蔬菜等九大体系特色全产业链,形成以陌桑高科工厂化养蚕为代表的多个农业科学产业项目,其中,陌桑高科工厂化养蚕项目已成功实现了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饲养,巴贝集团成为当前全球首家掌握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的企业,产能约占到目前浙江省鲜茧市场份额的50%,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上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点赞。至2020年,计划投资1.5亿元用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继续深挖政府、学校、研究机构三位一体推动产业发展的新业态。
二、美丽乡村不断升级
1.持续优化农村环境。以“五星达标、3A争创”为重要抓手,不断深化“千万工程”建设,到年底,预计全市80%以上行政村高质量五星达标,累计30个村争创成为有业态的3A级景区村,累计86个村创建为特色精品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推进省重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甘霖镇东王村、施家岙村建设。启动“花溪飞瀑”“卮山探云”2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打造一批民宿集中村、乡村旅游目的地,其中“雅璜村”“樟家田村”等民宿集中村,以及“雅璜精舍”“定风坡”等20多家精品民宿已初显成效。同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推动农村公路提升改造三年行动、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工程等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公共设施均等化。积极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力争年底实现全市文化礼堂覆盖60%以上行政村。
2.大力弘扬农村文化。开展“文化三走进”季萍打破迷关,结合越剧、黄泽哑背疯、舞龙等地方特色开展文化“夜演”,两年来累计开展了2000余场次的演出,覆盖了21个乡镇452行政村,逐步形成了以文化产需求的产业环境,吸引了杭州、上海等地的客商前来投资。以开发区莲塘社区为例,2015年以前群众活动高峰期基本在八点结束,在开展各色文化活动以来,吸引人流聚集,目前已经形成拥有173个摊位的固定式城郊夜市,该村年租金可达115万元。另外,通过志愿服务带动农村文旅发展,自发或半自发组建“村嫂志愿服务队”,截至目前,全市已有505支村嫂队伍,在册人数11000多人,成为嵊州女子在“越剧”之后的又一张“金名片”。
3.建好做强“特色小镇”。根据区域和特色,创建越剧小镇、飞翼农业小镇、领尚小镇、书圣文化小镇、金庭风情小镇、茶源小镇等特色小镇,以镇带村,通过项目引领建成永久性的文化标志性聚集地。以越剧小镇为例,规划面积3.68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39亿元,以越剧文化为核心,休闲旅游为主导,农业产业为辅助,居住生活为基础,通过科学规划、精心建设,逐步将其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交通便捷、生态良好的中国戏剧第一镇。与此同时,越剧诞生地东王村,也抓住此次整治提升和越剧小镇建设的契机,发挥自身优势,计划打造以“游百年越剧诞生地,听最地道的越剧调”为主题的AAA级景区,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三、农民生活更加幸福
1.延伸发展小吃经济。以“小笼包”为代表的“嵊州小吃”是当地农民致富的最主要的副业之一,嵊州市专门成立小吃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小吃行业协会和联络站,设立2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并创新发行全国首张“小笼卡”,每年将得到建设银行10亿元授信,为从业者解决资金困难,先后累计为1656户小吃经营者提供1.96亿元贷款。目前小吃从业人员发展至8万余人,门店3万余家,年经济效益达100亿元以上。推进嵊州小吃全国统标工程,累计实施统标2182家。
2.深入激活农村资源。通过“三权改革”、“农房激活”、提供“转贷基金”等方式打造一批敢创业、能创业、创好业的新时代农民,形成了东坑口、白雁坑、雅璜、竹溪等一大批民宿,为当地百姓提供了日益壮大的旅游副业。一推进“三权改革”,大力推进农村房产、土地、林权“三权”抵押贷款改革,逐步深化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国家试点,累计发放“三权”抵押贷款7.56亿元。二是盘活农村闲置农房使农民资源,3年内全市吸引社会资本10亿元,实施改造项目150个,激活闲置农房1000幢。目前已激活闲置农房2400多幢,吸引社会资本4.25亿元。三是设立转贷基金为农民用资源提供支撑,设立3000万元的“嵊农创”转贷基金,每年可为农民节约贷款利息2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约10亿元。
3.持续实施“三治融合”。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嵊州市甘霖镇黄箭坂村调研时指出,要让老百姓富起来、乐起来。为此,嵊州市创新发展20年前的“民情日记”(“民情日记”始于1998年的雅璜乡,至今已有20年历程,受到了各级领导重视和关注,并在全省得到推广),作为新时代下改进领导方法、联系群众、为民办实事的有力举措。同时,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健全“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深入实施“领雁工程”和“雏雁工程”,大力推动30个乡村善治示范村创建,扎实开展“树样传承100天”活动,选树宣传一批好支书、好干部,从而夯实党建的基层基础。